多重身份的最终选择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何阿春/文

十九岁那年,我背着一只旧书箱,踏进深巷中的中医馆。窗外梧桐叶落,屋内药香氤氲,郭仁銮先生端坐案前,脉枕轻搁,目光沉静。那一刻,我并不知晓,这一叩门,竟叩开了半生流转的门扉。

初学医时,晨诵《内经》,夜研《伤寒》,字字如针,句句入心。我曾在寒冬子时默记药性,也曾在暑夏午后辨析脉象,指尖在腕寸间游走,心中反复推演阴阳虚实。两年侍诊,随师临证,看先生一脉定乾坤,一方调百疴,我渐渐明白:医道非术,乃仁心所托,性命所系。待我执医鞭,立诊台,面对第一张病容,手抚第一寸脉息,才真正懂得“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”六字之重。

二十三岁那年,友人蒙冤,诉状难递,公道难求。我奔走于衙门之间,翻遍法条卷宗,始知法律非纸面条文,而是人间冷暖的刻度。于是,我于诊余挑灯夜读,笔耕不辍,从《民法通则》到《诉讼法》,一字一句,如采药于深山,步步艰辛。多年砥砺,终获法律职业资格,开始参与调解、代理案件。在法庭之上,我以逻辑为刃,以事实为据,亦不忘人心之幽微。渐渐地,我学会在法理中看见情理,在条文中读出温度。

彼时,一位长者见我常撰文述案,条理清晰,言有所指,便道:“你有笔,也有胆,何不为公义执言?”于是,我转身执起记者之笔,奔赴尘烟深处。我曾卧底暗访排污企业,也曾伫立废墟前记录强拆之痛;曾在暴雨中追踪失地农民的足迹,也在深夜病房里倾听患者泣诉。笔下有风雷,心中存敬畏。每一篇报道,皆如一剂药方,望能疗社会之疾,醒沉睡之眼。

三重身份,三条路径,皆源于同一颗心——对人的关切,对正义的守望,对生命尊严的敬畏。记者之眼,让我看见人间褶皱;法律之思,教我厘清是非边界;而中医之术,则始终让我贴近血肉之躯,聆听最本真的痛与盼。

然时代变迁,制度日严。一人多证,已非昔日可自由兼行。当必须抉择,我久久凝视药柜中那一排排陶罐,闻着熟悉的苍术、当归、黄芪之气,忽然明白:所有跋涉,不过是为了更好地回到起点。

我选择留下白大褂,回归诊室。不再以笔锋刺破黑暗,不再以法言辩驳是非,而是静坐堂前,听脉如听风,望色如望天。但那些年走过的路,并未远去。今日望闻问切之间,我仍带着记者的敏锐,捕捉患者未言之苦;开方遣药之际,亦存法律人的缜密,权衡利弊,慎之又慎。更可贵者,是多年跨界所养的悲悯——知病在身,亦知痛在心。

医道漫长,初心如初。我依旧每日拂净诊台,焚香煮水,候人而来。药炉微沸,蒸腾起的不只是汤液,更是半生沉淀的信念:无论行至何处,归来仍是那个十九岁少年,捧着一本《黄帝内经》,在药香里,默默许下济世之愿。

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whxw.net/xinwen/160.html

相关推荐

品牌策划

BRAND

热文榜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