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播剧的高收益是真的么?文化产业到底该跟谁赚钱

  最近我们 “一路听天下官方“ 和朱国勇老师收到不少粉丝朋友的私信提问:

  听说了某些平台/个人推荐广播剧,说广播剧是个大热的新模式,“前景”和“钱景”都很可观,所以广播剧的市场前景到底怎么样?能不能在文化市场分一杯羹?

  首先,这个问题是个好问题,说明咱们的粉丝朋友认知都已经很高了,已经具备了很高水平的辨识能力。那么在聊这个问题之前,我们先理解一句话:对于一个非品牌化的公司来说,你在惦记对方产品未来收益的时候,他一定是在惦记你的本金。

  —— 广播剧两问 ——

  Q1:广播剧到底是不是文化产业里的新模式?

  首先,广播剧它本身是个老东西,它不是一个新物种。

  几十年前,那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视的时候,大家听的就是广播。平常放点新闻,评书,广播剧啥的。那时候的广播剧就和咱们现在的电影剪辑切片一样,有旁白,多个角色的声音。只不过随着咱们媒体形式的多样发展,现在的广播剧多数都是由专门的组织制作并拿去评奖了。

 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:所谓大热的广播剧新模式就是“老酒换新瓶”,重新包装了一下而已。

  Q2:广播剧到底能不能赚钱?

  首先,广播剧和电视剧,电影,有声书差不多,是肯定可以赚钱的。但是咱们从文化产业赚钱的底层逻辑出发,所谓广播剧的“新模式”并不会对赚钱起到决定性作用。

  那么,文化产业赚钱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呢?

  简单概括就是四个字:“头部效应”

  文化产业的几大类目创作形式都差不多,都得先有个剧本,然后去找演员,找团队,还要去做一些音乐后期的合成。今天文化产业的市场特点,它一定是一个头部效应,不是头部的话就很难挣到钱。参考一下你知道的,平常能刷到的电影和电视剧,基本都是各大圈子搏杀出来的“头部花魁”。那些不怎么出名的,连被市场看到的机会可能都没有,更别提赚钱了。

  说到这里有些人就要问了,既然你们能知道什么是头部作品,为啥不找一堆编剧写手,自己去创造呢?

  这样行不行?理论上是可行的。

  但是对企业来说风险特别大,能成功跑出来一部好作品的概率不到万分之一,也就是整个团队通宵达旦创作一万部作品都不见得能有一部赚钱的。相信没有一个用户会愿意陪着这样的企业去刮彩票。

  所以,我们做文化产业的逻辑是——“去发现流行而不是创造流行”。比如在行业里有一家做出版发行做的不错的公司——“读客”。每年的利润都很不错,上市首日股价就翻了19倍,旗下出过很多叫好又叫座的爆款书籍,他是怎么做到的呢?

  他就是通过整理分析各大平台的数据排行榜,去找那些已经在网文市场里做的不错的头部作品。然后直接联系作者花高价把它买来,再去出版发行,这样就大大的降低了风险。包括我们也是这样,例如当年“盗墓热”势头正盛的时候,市面上的盗墓题材作品层出不穷,但是我们当机立断,第一时间就花了很大的价钱买下了南派三叔的《盗墓笔记》。

  用大家都听过的一句话概况就是:贵的东西,它唯一的缺点就是贵。

  所以,广播剧是可以赚钱的,不过只有头部的作品能赚钱,跟它所谓的“新模式”一点关系也没有

  —— 文化产业跟谁挣钱 ——

  在解决“广播剧”的问题以后,现在再想想咱们开头说过的那句话——

  “对于一个非品牌化的公司来说,你在惦记对方产品未来收益的时候,他一定是在惦记你的本金。“

  文化产业现在是一个高增长时代,但是高增长的另一面,就是高风险,这是一定存在的。

  按照我们19年积累下来的一个经验,文化产业想要赚钱,想要避免高风险,一定要选择相信 “市场的力量”。而文化市场能够持续发展的根本,其实就是对于人性的挖掘。人性变化实际上是很复杂的,它是需要经过市场穿越周期去检验的,不是十几个人拍脑袋,觉得好就是好的。你看这两年,影视市场很火,但那些能赚到钱,能大火的作品,都是在原来的文字市场就很牛很抗打的,这里面才会出机会。

  所以说,现在如果谁去搞个原创,玩的新概念,不管是电影、电视剧、还是广播剧大概率都是在害人,这里面99% 的作品都会亏钱。所以这也就解释了,为什么中国电影、电视剧只有头部的 1% 和 2% 才能挣到钱。

  我们公司成立了19年,从大家还习惯于不花钱看演出的时候,我们就在做文化产业的事。在这 19 年当中,我们之所以能够和客户一起长期挣钱,是因为我们从来都不做第一个在市场中吃螃蟹的人。我们只选择头部,只去发现流量,只有那些在网文市场已经杀出来的作品,被市场反复验证过的,我们才会去签约他,才会再把它变成声音类的作品。

  所以,不管是单播、多播、还是广播剧,这个形式从来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它源头上,是不是已经被验证过的东西。如果没有,仅靠机构或个人的一己之力,即使制作再精良,推广力度再大,这都没有实际作用,这都不能让文化产业里的广大参与者真正赚到钱。

  最后,我们想对一直选择相信朱国勇老师和一路听天下的粉丝朋友说:现在的经济环境很复杂,所以一个长期存在的品牌底蕴在这时候就显得格外重要。特别是对于文化产业这个收益与风险并存的行业来说,千万要选择相信品牌的力量,不要因为一个刻意包装的“概念”,几页天花乱坠的PPT,远超于市场行情的高收益就被忽悠了。

  千万别忘了,对于一个非品牌化的公司来说,你在惦记对方产品未来收益的时候,他一定是在惦记你的本金。
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whxw.net/qita/51.html

相关推荐

品牌策划

BRAND

热文榜

TOP